企业动态专题报道

公司研发集中学习

时间:2024-08-06  浏览量:1038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北京神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公司组织研发部、采购部和财务部相关人员于2024730日开展研产集中学习,按照总经理的要求集中学习主要为三部分:研发工程师设计要求、部门合作与协同、项目流程规范,加强研产过程控制、部门协调,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价值,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集中学习由研发部邱总主持,财务部段总、采购部王总参加学习讨论,王海鹏、康宪隆、郭军强、郭小丽、杨学礼等相关人员参加了学习。

第一部分  研发工程师设计要求

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价值的实现,研发是源头。本次集中学习以硬件设计为切入点,研发工程师硬件设计工作是“细活”,需要全面考虑:电源稳定性、信号完整性、热设计、EMI/EMC、器件选型、器件避让、工艺可达和系统可维护等。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讨:

一、信号完整性

信号完整性问题主要包括信号反射、串扰、信号延迟和时序错误。设计时要保障信号在整个电路中的传输完整,避免信号失真和损耗,采用合适的信号线路布局、阻抗匹配和信号延时控制等手段,以确保信号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电路设计全面考虑包括控制同步切换输出数量,控制各单元的最大边沿速率(dI/dtdV/dt),从而得到最低且可接受的边沿速率;为高输出功能块(如时钟驱动器)选择差分信号;在传输线上端接无源元件(如电阻、电容等),以实现传输线与负载间的阻抗匹配;

2)最小化平行布线的走线长度;

3)元件摆放远离I/O互连接口和其他易受干扰及耦合影响的区域,尽量减小元件间的摆放间隔;

4)缩短信号走线到参考平面的距离间隔;

5)降低走线阻抗和信号驱动电平;

6)增加终端匹配电路或者匹配元件;

7)避免相互平行的走线布线,为走线间提供足够的走线间隔,减小电感耦合。

二、器件避让

器件避让旨在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减少电磁干扰,提高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例如:数字电源/地和模拟电源/地分割,单点接地,数字地可以直接接机壳地(大地),机壳必须接大地;各功能块布局要合理, 整份原理图需布局均衡、时钟信号要隔离等。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减小过孔的寄生效应为了减小过孔的寄生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增大POWER隔离区、尽量减少信号走线换层以减少过孔数量、使用较薄的PCB以减小过孔的两种寄生参数、电源和地的管脚要就近做过孔且引线越短越好以减少电感增加、电源和地的引线要尽可能粗以减少阻抗;

2)抑制干扰设计PCB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但不限于保持接口干净地与工作地之间的隔离带放置滤波、隔离器件、避免干净地上放置无关的电路和器件、强辐射器件如晶体、晶振、继电器、开关电源等远离单板接口连接器至少1000mil敏感电路或器件远离单板边缘至少1000mil以减少电磁干扰;

3) 模块化思维面对复杂的产品,应采用模块化思维进行PCB布局,考虑各模块在PCB上的相对位置和方向对电磁场发射和接收的影响,以及布局对布线质量的影响。

三、工艺可达

研发工程师的工作不仅限于设计出产品的功能,还应工艺可达:确保设计工作在调试、生产和保障中可实现,研发和生产可结合,设计成果通过工艺可以达成产品成果

1工艺应具有普适性,设计产品的工艺要求,应是生产操作人员经过培训可以完成和实现的、协作配套单位经过技术交流可完成和实现的、设备工装经过调试鉴定可完成和实现的。设计不具有普适性,必然会带来工艺偏门、怪门难以操作,调试、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即使设计的功能性能都满足技术要求,也不是合格的产品设计。

2工艺应具有可迭代性,工艺的可迭代性决定了产品的发展持续性,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没有一项技术可以在市场上永远生存。设计产品的工艺要求,应是知识可传递型的,接续开发设计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颠覆性的改变。例如:某计算机板卡因算力需求的增加导致设计改版,研发工程师采用了新增一片DSP的设计方案,该设计的工艺不可迭代,因为不可能依赖无限制增加DSP的数量来增加算力。合理的设计应基于电子元器件工业技术发展,选型集成度高的SOC芯片,后续设计可以继续迭代算力或集成度更高的SOC芯片,设计可延续、工艺可迭代。

3工艺应具有先进性,研发人员的设计不应是一味地照搬照抄,如果设计工作仅仅是“拿来主义”,工艺貌似成熟稳定,实则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落后,产品的性能和成本势必不具有竞争力,这并不是真正的工艺可达。工艺的先进性应是符合行业的技术发展状态,研发人员的设计先进性是工艺先进性的保证。研发部评估研发工作,应重点评估设计的内在质量,浮于表面的照搬照抄不应被打高分。

四、器件选型

器件选型要兼顾技术指标和成本,二者并不互相矛盾,应在成本与性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器件的迭代要匹配技术发展,在保证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尽量用最少的器件实现功能,优化硬件设计以降低成本,例如用集成度高的芯片取代集成度低的器件等;要求研发工程师定期调研行业成熟技术、先进技术,类比、对比设计方案,实现最优器件选型。具体器件选型原则如下:

1)普遍性:所选的元器件要被广泛使用验证过的尽量少使用冷偏芯片,减少风险;

2)高性价比:在功能、性能、使用率都相近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价格比较好的元器件,减少成本;

3)采购方便:尽量选择容易买到,供货周期短的元器件;

4)持续发展:尽量选择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停产的元器件;

5)可替代:尽量选择pin to pin兼容种类比较多的元器件;

6)向上兼容:尽量选择老产品兼容的元器件。

第二部分  部门合作与协同

部门合作与协同是效率的关键要素,效率是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各部门有效的合作与协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团队凝聚力。通过各部门集中学习,统一协作各方的认知和责任,减少因为认知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减少因责任划分不清晰而产生的推诿。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同质化日益明显,公司在产品研发和供应链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研发部负责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采购部负责供应链管理,财务部负责成本核算,产品、供应链和成本具有一体化的性质。

一、   研发与采购保持有效沟通

沟通确保双方理解对方需求和目标,将自身的工作与配合对方的工作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反思自身工作不足、不断否定自身工作短板、不断迭代自身工作质量,才能达到整体效率的持续进步,才能在市场中赢得竞争力。

二、   研发与采购应共同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战略

双方需要共同明确他们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例如,研发与采购明确中期、远期器件需求量,以利于增加批量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研发与采购交流产品周期,以利于调整供应链状态,匹配产品研发周期。共同制定目标和战略与保证研产质量是一致的,既要保证设计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敢于根据技术发展优化调整供应链。

三、   积极回应供应链的反馈和建议

供应链管理是产品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供应链的反馈和建议反映了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研发与采购应共同评估潜在合作伙伴的能力和资源,选择与公司目标和价值观相契合的合作伙伴。在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双方应保持顺畅沟通,定期分享信息和经验,以促进合作的持续改进

四、研发与采购知识共享

采购团队可以通过与研发团队共享市场需求和竞争情报,促进研发团队更好地理解供应链动态情况;研发团队可以通过与采购团队共享技术发展和创新成果,帮助采购团队更好地了解产品技术需求。知识共享可以促进采购与研发相互理解,提高部门协同效率、提升产品研产质量。

第三部分  项目流程规范

项目流程规范旨在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工作能够按时、按质的完成。

一、     流程的优点

技术管理有抓手,任务清晰,有效率的使用资源并获得迭代改进的机会。 全过程检验和实践技术成果,是知识传递、状态固化、按期交付的保证。

二、     流程的潜在缺点及规避

推卸责任,个人的工作可能因上一步流程未完成而停滞。人员冗余,形成教条,专人专岗。

例如:张三按要求51号提交《双清单》给总体单位,并且需要李四编写的《电子元器件清单》作为依据编写。但是428号张三未收到李四提交的《电子元器件清单》,张三并不主劢催促,此项工作停滞,导致51号无法提交《双清单》,流程的规避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主体责任:张三是接受任务的主体,是完成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分解任务,明确要求:张三在接受任务的第一时间,完成任务分解,要求李四编写 《电子元器件清单》,并规定标准(制定表格模板,元器件信息要准确,满足技术协议对元器件的要求)和完成时间(李四应提前完成,如428日);

3)过程监督428日前,张三应主动询问李四的工作进展和有无难度,关注结果;

4)按时提交430日,张三主动联系总体单位,提前上交《双清单》,并咨询总体单位意见,准备按用户审核意见尽快完成修改;

5)形成工作习惯:张三、李四在后续工作中,都按照上述流程开展工作;并丼一反三, 推广应用到其他具体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一次完成率。

三、流程的执行

执行流程是部门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的基本工作方法。 执行流程是部门全体员工的义务,执行力决定流程的有效性。 特殊情况未按流程执行必须拉条挂账,限期完成。鼓励员工提供工作流程的反馈 和建议,优化、简化流程。

 

流程弊端永远存在,只能不断优化,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是最大的弊端。项目负责人承担进度责任、协调责任。技术负责人承担具体技术工作,身在其中能清晰掌握进度、评估难度。不能因为个例轻易增加流程,导致流程膨胀冗余。

例如:某科技企业在做流程化管理的推进过程中,研发负责人根据要求整理部门流程,并且形成工作规范在部门发布,但在后续的工作中均未按照工作规范执行,未在实践中优化流程,工作规范形同废纸。项目仍存在各种技术、文档缺项,并且具体责任人也不清晰。大部分时间是重复性、排故类工作,技术进展缓慢。部门问题和风险不断积累,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存疑。流程的有效执行应做到以下几点:

1部门负责人作为公司管理的中坚力量,执行力强是基本素质要求;

2部门负责人,是公司管理及政策落实的保证,需要慎重选择合适人员,不合格的部门负责人必然迟早带垮一个团队;

3部门负责人,应按不同项目不同技术,指派各个具体工作亊项的负责人,按照评审讨论后的规范和流程开展工作;

4项目负责人,应按照一定的节点周期,对各具体负责人的实际工作进展、工作难度及所需资源、工作预期进行评估,并努力帮助其解决问题;

5部门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应结合实际工作效果,对规范和流程进行完善和研讨,迭代优化工作规范和流程,提升工作效能和工作质量,打造高效研产团队。